首页 > 互联网+ > 月薪一万元,能上得起华为的车吗?

月薪一万元,能上得起华为的车吗?

[2024-01-17 13:02:45] 编辑:文史茶馆 点击量:50
评论 点击收藏
导读:「核心提示」从华为打造的智选车,到蔚来、理想等造车新势力们,大家在30万以上的新能源市场打的火热。只是愿意尝鲜,偏爱科技感的年轻人何时能等来性价比之选?发布七天内,大定超3万辆,余大嘴口中"1000万内最好的SUV"到底是谁在买?12月26日,让大家 .....

月薪一万元,能上得起华为的车吗?

「核心提示」

从华为打造的智选车,到蔚来、理想等造车新势力们,大家在 30 万以上的新能源市场打的火热。只是愿意尝鲜,偏爱科技感的年轻人何时能等来性价比之选?

发布七天内,大定超 3 万辆,余大嘴口中 "1000 万内最好的 SUV " 到底是谁在买?

12 月 26 日,让大家苦等大半年的问界 M9,一经发布就成为汽车行业讨论的热点。让问界 M9 一战成名,除了出色的智能化配置,还有其高端定价。

虽然售价区间在 46.98 万至 56.98 万元,但从车漆颜色、浅色内饰,到大轮毂、后排升降电视幕布、大电池等配置,选哪个都得加钱,以 " 后排升降的电视幕布 " 为例,这项配置就要加价 2 万元,基本上只要心动想加购,就得奔着 50 万以上花费。

‍‍‍‍‍

1 月 11 日,《豹变》在北京朝阳一家 AITO 问界体验中心观察到,进店人流的关心重点主要在问界 M9 这款车上,大家几乎都会询问 M9 的配置细节,并上车体验。

销售表示,进店咨询的顾客中,年轻人和中年人占比各半,平均每天的订单量为 40 辆上下,近期 M9 选配之后的平均售价在 56 万左右,最终下单的用户还是以中年人居多,六、七成是 BBA 置换车主,有些甚至是宾利、法拉利车主,而有下单能力的年轻人基本会带着父母来看车。

自问界 M9 发布后,不少年轻人表示 " 买不起 "。自主车企不断攻占更高价格段,走高端路线,从华为造车生态,到蔚来、理想等造车新势力们,在 30 万以上的新能源市场打的火热。

只是愿意尝鲜,偏爱科技感的年轻人感觉到了被抛弃。有人戏称 " 再不努力工作,以后只能开奔驰 E、宝马 5、奥迪 6 了!"

年轻人上不了华为的车?

46 万起售的问界 M9,被誉为是有史以来华为智选车模式中最贵的一款。

北京朝阳一个问界体验中心,不少有买车意向的车主做足了功课,目标明确,冲着华为的智能化技术而来。售价高没有成为中年车主们的绊脚石,一位车主到店看完 M9 后立即下单,甚至没有对比 M7 的性能。对比同一定价区间的车型,他们更相信华为的品牌和技术实力。

不过,在一个由近 300 人组成的汽车讨论群中,有一部分因为喜欢而买不起华为智选车的年轻人,估算着自己需要挣多久才能凑够一辆问界 M9。

世界围棋冠军柯洁也在 B 站吐槽问界 M9 价格高:" 这价格你要我买,我肯定是嫌贵买不起 "。柯洁的言论立刻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,最终柯洁发文表示不再更新动态。

一直以来,华为智选车的定位就不是年轻用户。

据华为智选车模式某一品牌内部人士表示,华为进入汽车领域以来,前期的定位一直是高端市场,选择的合作车型均要求定价高端,瞄准的更多是中年人的钱包。中年人的经济实力强,消费能力也强,这些人群才是中高端品牌的主力客户。

他表示,华为的风格非常强势。主打高端车型,也与华为先前一直走高端线有关,风格统一,品牌才值钱,不能因为推出了售价低的汽车业务,从而拉低了华为经营多年的高端化品牌。

广汽埃安曾在 HI 模式下,与华为达成关于 AH8 车型的合作,不过 2023 年 3 月广汽公告称埃安 AH8 项目由 " 与华为联合开发变更为自主开发 ",华为的身份变成了供应商。

据《豹变》了解,广汽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,也是因为华为主导的风格太强势,广汽没有拿到定价权和主动权,担心日后沦为华为汽车加工厂。2022 年 8 月,广汽埃安一位高管公开称华为是大牌的供应商,价格高且不受控。

华为与车企的合作主要有三种模式,零部件供应商模式,HUAWEI INSIDE 模式,以及华为智选车模式,合作的程度依次从浅到深,目前华为的 HI 模式只剩长安阿维塔一个合作伙伴。

问界、智界采用的华为智选车合作模式,一直是华为出技术加持,并负责营销,车企负责生产成品,打配合,华为靠品牌赚钱,车企同样也要依仗华为智选车模式才能售出高价。

多家媒体曾报道,智选模式下华为与赛力斯等整车生产厂家的利润分成比例约 1:9。如果以 56 万的问界 M9 为例,每卖出一辆车,华为大概可以拿到 5.6 万元,其中 8 成是华为渠道的经销费用,约为 4.48 万元,2 成是技术授权费用,约为 1.12 万元。

高定价,与华为前期在技术等方面的巨额投入相关。定价越高,华为的分成相应更高。余承东曾在接受界面采访时表示,联合开发模式会把利润大头留给车企。华为要帮车企卖出更多汽车,赚大钱,这样华为就能供应更多的零部件,这才是华为卖车背后真正的商业逻辑。

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,高定价也是高门槛,如果销量没有足够多,没有规模化效应,就会给赛力斯这样的企业带来卖一辆亏一辆的现实。

没有最高,只有更高

即便问界、智界几款车售价并不便宜,余承东仍不断暗示后续价格可能更贵。

随后问界 M9 发布会上,余承东强调,2024 年还将推出一款具有颠覆性的车型。随着科技和智能的加身,这款车型的售价自然也会更高。

无论是传统汽车,还是新能源,汽车制造商们都秉承一个核心策略:用高端价位的汽车赚利润,低端价位的汽车走量跑规模。

高端意味车企的实力,可以体现车企的价值和品牌形象。在以往观念里,外资车占领高端市场,如奔驰、宝马在高端路线站稳之后,售价越贵的车型就意味着越好。高端市场打开后,往往更容易向下兼容,但是从低端市场向上突破,则很困难。

小米就很典型,以往小米手机走的是性价比路线,为了改变固有的低端形象,小米一直在向高端进发,做了很多年才初见成效。华为则主打高端化路线。

上述内部人士表示," 宝马做高端有人买,做低端也有人来买,但是长城去做高端,会有多少人接受?这就是向下兼容容易,向上难。"

中高端车的价格定位,最先瞄准的是中年人的消费市场,容易让年轻人望而却步。虽然也有相对便宜的新能源车,但仍旧对年轻人不友好,尤其是车企在争夺高端市场未明的情况下,更愿将精力投入高端市场,这就造成了看似车企与年轻人的背道而驰,实则是为了未来市场的无奈之举。

虽然售价不低,但华为汽车业务仍旧在亏损。2022 年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收入 20.77 亿元,由于前期研发成本高企,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研发团队达到 7000 人,成立以来累计投入超过 200 亿元人民币,仍旧未实现盈利,汽车业务是目前华为唯一亏损的业务。

今年 11 月底,华为发布公告称设立一家新公司,并将华为 BU 车业务打包装入新公司,并引入车企入股新公司。一方面,华为成立新公司是为了打消其他车企的顾虑,增加车企对华为的信任度;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车 BU 业务进一步拖累华为的盈利能力。

客观来看,除了华为深度合作的问界新 M7、M9 和智界 S7 外,华为车业务还需要更多合作伙伴,以拉升汽车销量并摊薄开发成本。

随着对电动汽车的研发越来越深入,华为销量势头渐猛,也开始在高端市场站住脚跟,并掌握了在高端市场的定价权。面对合作的品牌和车型的增多,华为也开始进行渠道 " 改革 "。

据 36 氪报道,华为正在建设独立的鸿蒙智行门店,预计到 2024 年新建门店数量将达到 800 家左右。新的门店将提供包括销售、交付和售后等服务,统一负责华为 " 四界 " 的产品。

性价比之选?

年轻人还要等待

近年来,国内新能源车企角逐高端战线,挤压外资市场与燃油车空间。在高端化定位站住脚,就意味着更容易向低端进发。

随着问界 M9、蔚来 ET9 等新车扎堆发布,国产新能源汽车品牌展现出集体冲击高端市场的势头。就连雷军也在不久前的发布会中表示,小米汽车不会是 9.9 万、不会是 14.9 万、不会是 19.9 万," 确实有点贵 ",但贵得有理由。

不少网友戏称,如果不加紧努力工作,以后可能只能选择开 BBA 了。

过去,国产意味着低端,外资才是高端化的象征,也鲜少有国产品牌能打开高端市场。

自从新能源时代到来,以蔚来、小鹏、理想,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,一开始进场就走中高端化路线。三家之中小鹏汽车的平均售价相对较低,但仍要 20 万以上;理想价格适中,平均售价在 30 万左右;蔚来入局即对标外资高端品牌,其售价也在三家中最高,平均价位在 40 万以上,最近发布的全新 ET9,预售价格 80 万元起。

国内消费者也不断被品牌进行新的市场教育。

从结果上来看,国产车品牌的高端化路线也初见成效。例如比亚迪推出的高端车型仰望 U8,其 109.8 万的售价,12 月首个完整交付月销售达到 1593 辆,位居百万级新能源 SUV 销量第一。由此,仰望已挤进到原先被国外豪华品牌占据的高端品牌第一梯队。

新年第一天,小鹏最新 MPV 车型 X9 正式上市,指导售价为 35.98 万 ~41.98 万元,成为小鹏汽车迄今为止最贵的车型。

46 万元打底的问界 M9,发布仅仅七天,全网大定超过 3 万辆,问界 M7 发行两个半月大定破 10 万辆,有了华为技术加持的问界系列,也算是在高端路线站住了脚。

豪华汽车品牌的席位数量有限,眼下谁能稳坐新能源豪华品牌第一梯队,依旧需要时间来验证。

有趣的是,当雷军笑称小米汽车会 " 贵得有道理 " 时,有网友表示," 大家需要的不是一款性能完全领先其他车企的高价车,而是一款性价比高过其他车企的汽车 "。

看来年轻人想要买一辆科技感满满的新能源车,还需要等车企在高端市场上完全站住脚跟,并分出胜负之后,才能迎来价格更友好的智能车型。

热门搜索:
网友评论
本文共有 0人参与评论
用户名:
密码:
验证码:  
匿名发表

投稿咨询